无障碍
x

全部频道

评论> 正文

北京绿色变迁记|京郊乡村如何"生态变现"

2025-08-06 08:17 千龙网

这个夏天,北京密云区溪翁庄镇金叵罗村的农场又迎来了一批小游客。孩子们在有机菜园辨识作物,在生态牧场与羊驼互动,用黏土窑烤制叫花鸡……泥土清香与欢笑声交织。农事变趣事,体验经济给乡村旅游加分,让村民钱袋子鼓起来。

金叵罗村以前是传统农业村,因临近密云水库,背靠鱼街,经过多年的环境提升,端稳了旅游饭碗。如今发展农业体验经济,村庄增添了新看点。此外,村合作社推广有机种植,不断提升农产品附加值。2024年村里知名的小米还成功斩获 “零碳农产品” 认证,价格提升了3 倍,户均年增收 2.3 万元。

在昌平辛庄村,村里的沙质土壤透气保水,长出的草莓甜嫩多汁,只是过去靠天吃饭,产量时高时低。村里的青年团队引入智能温室与物联网系统,使草莓种植实现精准调控,产量品质双升,畅销高端市场,带动村民显著增收。

绿水青山的“种植经”透着科技范儿,“旅游经”却透着艺术范儿。去年,平谷南山村邀请京津冀的艺术师生用30 余件大地艺术作品装点乡村。其中创作的《南山甜甜圈》一经亮相便成了网红打卡点。随着 “沃野缤纷” 艺术季的举办,村子更迎来了 3 万余名游客,精品民宿节假日预订率达 90%。

通州小堡村青年艺术家改造老旧民居为工作室与画廊,举办展览活动,怀柔北沟村青年创业者引入琉璃工艺,开发文创产品并打造体验工坊......艺术让村庄更美,更具年轻范儿,吸引力倍增。

这些生态饭碗反过来又促进着京郊的生态保护和产业转型发展。比如,门头沟南涧沟曾因煤矿开采满目疮痍,在青年技术团队支持下,通过封禁修复等措施,将矿坑改造成千亩果园,年产果品 21 万斤,产值超 200 万元。

这些实践印证着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刻内涵:生态价值可以转化为经济价值,环境优势能够形成发展优势。而且,生态振兴不是嘴上说说,而是靠一批批扎根乡村的驻村干部和人才,用创新和奉献换来的成果。他们脑子活、肯实干,用科技赋能农业、用艺术激活乡村文化、用产业链接市场,让 “绿水青山” 真正变成了 “金山银山”。(记者 耿娟)

责任编辑:刘美君(QN0048)

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,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,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(京)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-2-1-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

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

分享到:
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